导航
 
请选择:
关键字:
武汉大学杨华教授讲座纪要
[ 来源:本网  作者:   添加时间:2024-09-25  浏览:45 ]

应我院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华教授于9月21日(周六)晚7:00-9:00,在人文楼A132教室开展了一场题为“出土简帛与楚地山川崇拜”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国学院程水金教授主持,于浩、周博、易宏熙等教师和国学院全体同学参加。

出土简帛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信仰与文化风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先秦出土的材料中,就有大量关于山川祭祀的资料,而楚地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山川河流,其“山川崇拜”的现象作为华夏文明早期文化信仰的典型代表,不仅见证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也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地方特色相互交织的复杂图景。

7.png

图/杨华教授

讲座中,杨华教授先是列举了传世文献所见“先秦时期的山川崇拜和山川祭祀”的例子,又将其与出土材料中的“祭祷山川神灵的巫术方法”等记载相对照,发现两者之间多有相合之处,并据此指出,古代人们对山川河流的自然崇拜,不仅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实际的礼仪行为。随后,杨教授分别从“周秦诸子缺乏山川祭祀的理论”、“儒家关于山川祭祀的制度设计”、“楚简所见楚地的山神、水神”、“山川崇拜的地域性和国家性”几个方面展开,不仅论证了“先秦时期山川祭祀制度源自儒家”的观点,还据大量的出土材料理清了二天子、三土皇、五山、峗山、武夷山等多种山神,以及江、汉、雎、漳、大水、大川有等多种水神。讲座的最后,杨华教授指出,在从楚到秦再到汉的历史演变中,楚地的山水神祇被渐次纳入秦、汉祭祀系统。而随着秦汉帝国的统一,各祭祀圈最终被整合程一个大的覆盖全国的祭祀体系,这便是由汉武帝、汉宣帝完成的“五岳四渎”系统。

8(1).jpg

图/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杨教授就在座师生提出的关于楚地山川崇拜背后的文化内涵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程水金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杨华教授在讲座中深入解读简帛文献所见“楚地山川崇拜”的现象,并将其与“三礼”等传世文献进行对比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战国至汉代楚地祭祀文化的新视角。通过这一现象,我们不仅能捕捉到古人对天地万物深刻的哲思与敬畏之情,更能从这些区域文化的“祭祀圈”中,窥探到儒家的一套关于“五岳四渎”系统的政治运作。最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杨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案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有中国古代礼学、中国文化史、先秦秦汉史等。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古礼新研》《古礼再研》《楚国礼仪制度研究》《中国礼学研究概览》等著作。




[ 回首页] [ TOP] [ 打印] [ 关闭]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如有项目不能查看,请下载并安装以下插件:FlashPDF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 2013-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