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请选择:
关键字:
武汉大学张延成教授讲座纪要
[ 来源:本网  作者:   添加时间:2024-09-29  浏览:45 ]

应我院邀请,武汉大学文学院张延成教授于9月27日(周五)晚7:00-9:00,在人文楼B230教室开展了一场题为“汉语同源词计量研究初探”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国学院程水金教授主持,张宜斌副教授和国学院全体同学参加。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语基本词汇的丰富性、词汇成分的复杂性、构词方式的多样性都是促进汉语日益丰富发达的因素。而汉语同源词的孳乳,又和这几种因素息息相关。由同一词源孳生多个词语,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相互派生,相互繁殖的结果,也是古语词、方言词等多种语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表现。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同源词本质及演变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加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源词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亦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构建大规模同源词数据库、实施精细化定量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结合传统训诂学(小学)的深厚底蕴,辅以现代语义学、音韵学、乃至认知语言学等跨学科视角,同源词的研究角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研究层次与精度亦显著提升。

9.png

图/张延成教授

讲座中,张延成教授先是就中国从古至今的几位著名学者对“同源词”的研究概况展开了总结和分析,所谓“同源词”,是指几个词之间音近义通或音同义近,可以认为同一语源,即表示相关意义的音素所派生出来的词。张教授指出,对于“同源词”所体现的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前人已有不少探究,而清代学者更是冲破了控制小学研究一千多年来“重形不重音”的藩篱,但彼时的学者并没有“同源词”的概念,清代段玉裁、王念孙等人虽然主张“以声音明训诂”,但亦存在滥用“因声求义”的现象。而对“同源词”真正进行全面研究的,是章太炎的《文始》,但其以“准初文”为词义“孳乳”、“变易”的起点等理论,亦被后世学者指出过于粗糙。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吸取前人教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作《同源字典》,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同源词”这一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延成教授以王力《同源字典》、《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为研究的主要材料,通过建立同源词数据库的形式,对同源词进行了“声韵分布”、“词类分布”等多方面的计量研究。随后,张教授还结合生活实际,并以清代程瑶田《果臝转语记》中记载的一系列以“kl”为声母而音近义通的词为例,向在座师生讲述了同源词研究中一些有趣而生动的现象。最后,张教授通过数据分析,将汉语词汇的积累过程划分为原生、派生、合成三个阶段,并对汉语中声、韵统摄同源词的不同情况作了规律性的总结。

10.png

图/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张教授就在座师生提出的关于方言词在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同源词推源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程水金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张延成教授关于汉语同源词的计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不仅能够促进汉语词源学研究和汉藏语系的深层比较,更能推动我国传统小学与现代语言学的融合与发展。最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张延成,江苏盱眙人,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汉语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涵盖了中古汉语、句法理论、对外汉语等多个方面,同时长期关注西域语言地理与文化、跨学科语言研究等领域。曾担任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首任院长,并担任湖北省语言与智能信息处理基地负责人、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发基地执行主任。在各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或参编了多部古汉语教材、语言学教材、词典等,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






[ 回首页] [ TOP] [ 打印] [ 关闭]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如有项目不能查看,请下载并安装以下插件:FlashPDF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 2013-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