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请选择:
关键字:
國學實驗班學生第二屆學術活動周舉行第二場學術報告会 獨立學者姚中秋研究員應邀作學術報告
[ 来源:本网  作者:   添加时间:2012-06-05  浏览:45 ]




    古欣欣報導: 6月1日晚上,獨立學者姚中秋研究員應南昌大學國學研究院盛情邀請,於人文樓B230作了一場題為《<論語>首章義疏》的精彩學術報告,這是國學實驗班學生第二屆學術活動周的第二場學術報告。國學研究院院長程水金教授主持學術報告會。

    作為致力於儒家義理方面的研究者,姚中秋研究員對《論語•學而篇》首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進行了逐字逐句的詳細解讀。姚研究員認為,學有兩義即是文與教,在孔子觀點裏,“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知學而篇的“學”可定義為學文,如六經等;“時”有機會、時機之意,而“習”並不是像眾人所理解的“學習”,應該理解為實踐、踐行。古代“朋”為同師之人,“友”為同志之人,而“遠方”一詞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可知當時學子遊學於各國之間,向不同諸侯國有學問之人求學請教,這一詞側面反應了當時社會生活狀況;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句強調“亦”、“君子”,“亦”字即是也之意,“君子”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指有社會地位的人;一指有德行有聲望的學問之人。那在孔子這裏多指第二種含義,強調個人道德操行。因此,《學而》的總體意思是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抓住機會去實踐,難道不是件愉悅的事情嗎?同門之人不遠千里一起切磋,難道不是件快樂的事情嗎?雖然自己的才能沒有被國君所認同,仕途受阻,但仍然沒有生氣,難道不算君子嗎?“既然放在《論語》首章,可見這章在孔子整個思想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從這章可知,孔子強調實踐、踐行的重要,而從三次的‘不亦’及‘悅’、‘樂’、‘君子’可以看出孔子思想與當時的主流說法有明顯的區別。”姚研究員如是說。

    最後,程水金教授對此次報告作了精彩的總結,對姚中秋研究員的報告給予高度的讚譽,認為其報告中所提到的幾個小要點彌補了當今研究的不足,並啟發大家進一步的思考與研究。現場同學踴躍發言,氣氛熱烈,在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中落下帷幕,也意味著國學實驗班學生第二屆學術討論周畫上圓滿的句號。

    姚中秋,獨立學者,現居北京。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華中科技大學普通法研究所研究員、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 大學接受歷史學訓練,但熱衷理論研習。從1998年以來,長期從事時評寫作,為國內重要時政、財經媒體上撰寫經濟、政治、文化評論。部分文章結集為《為什麼是市場》、《權力的現狀》兩書。 學術研究集中於研究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普通法憲政主義,現代中國的憲政主義傳統,目前致力於研究儒家義理與中國治理秩序之歷史。著有《立憲的技藝》,《華夏治理秩序史(四卷本)》,《尋找中道:當代自由主義遭遇傳統》,《中國變革之道:當代中國的治理秩序及其變革方略》《現代中國的立國之道,第一卷》等。翻譯出版阿克頓著《法國大革命講稿》、布魯諾•萊奧尼著《自由與法律》、霍布斯著《哲學家與英格蘭法律家的對話》、卡爾•門格爾著《經濟學方法論探究》、弗裏德裏希•馮•哈耶克著《貨幣的非國家化》、波考克著《古代憲制與封建法》等十餘種。


[ 回首页] [ TOP] [ 打印] [ 关闭]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加入收藏 |
如有项目不能查看,请下载并安装以下插件:FlashPDF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 2013-2018 版权所有